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,麻烦大家给详细解释一下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

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,麻烦大家给详细解释一下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

一、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,麻烦大家给详细解释一下

上兵:用兵的上策。

下:下策 伐谋:破坏敌人的计划。伐交:破坏敌人同盟国的邦交。伐兵:攻打敌军。全句意思:因此用兵的上策是。。其次是。。其次是。。其下是。。

二、上兵伐交,其次伐谋是什么意思

1、应该是: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。意思是: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,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。

2、出自于春秋孙武的《孙子兵法·谋攻篇》。

3、原文:

4、是故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也;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攻城之法,为不得已。

5、译文:

6、所以,百战百胜,算不上是最高明的;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,才是最高明的。所以,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,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,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,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。攻城,是不得已而为之,是没有办法的办法。

三、什么是上兵伐谋

1、上:上等,引申为最好的。兵:指战争,引申为用兵。伐:讨伐,攻打。伐谋: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。用兵的上策,是以谋略取胜。

2、出自《孙子兵法·谋攻篇》

3、原文为: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攻城之法,为不得已。修橹轒輼,具器械,三月而后成;距堙,又三月而后已。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,杀士卒三分之一,而城不拔者,此攻之灾也。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而非战也,拔人之城而非攻也,毁人之国而非久也,必以全争于天下,故兵不顿而利可全,此谋攻之法也。

四、上兵伐谋原文及译文

1、孙子曰:夫用兵之法,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;全军为上,破军次之;全旅为上,破旅次之;全卒为上,破卒次之;全伍为上,破伍次之。是故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
2、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攻城之法,为不得已。修橹贲温,具器械,三月而后成;距堙,又三月而后已。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,杀士卒三分之一,而城不拔者,此攻之灾也。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而非战也,拔人之城而非攻也,毁人之国而非久也,必以全争于天下,故兵不顿而利可全,此谋攻之法也。

3、孙子说:战争的原则是: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,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;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,击败敌军就次一等;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,击破敌旅就次一等;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,击破敌卒就次一等;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,击破敌伍就次一等。所以,百战百胜,算不上是最高明的;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,才是最高明的。

4、所以,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,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,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,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。攻城,是不得已而为之,是没有办法的办法。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,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,起码得三个月。堆筑攻城的土山,起码又得三个月。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,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,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,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,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。所以善用兵者,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,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,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,一定要用"全胜"的策略争胜于天下,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,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。这就是谋攻的方法

五、为将帅者,上者罚谋,中者伐交,下者伐兵现代文是什么意思

1、意思是:身为将帅者,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,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,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,最下等的是攻城。

2、出自《孙子兵法·谋攻篇》

3、原文:

4、孙子曰:夫用兵之法,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,全军为上,破军次之;全旅为上,破旅次之;全卒为上,破卒次之;全伍为上,破伍次之。是故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
5、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攻城之法为不得已。修橹轒辒,具器械,三月而后成,距堙,又三月而后已。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,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,此攻之灾也。

6、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而非战也,拔人之城而非攻也,毁人之国而非久也,必以全争于天下。故兵不顿而利可全,此谋攻之法也。

7、故用兵之法,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,敌则能战之,少则能逃之,不若则能避之。故小敌之坚,大敌之擒也。

8、夫将者,国之辅也。辅周,则国必强;辅隙,则国必弱。

9、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: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,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,是谓“縻军”;不知三军之事,而同三军之政者,则军士惑矣;不知三军之权,而同三军之任,则军士疑矣。三军既惑且疑,则诸侯之难至矣,是谓“乱军引胜”。

10、故知胜有五: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,识众寡之用者胜,上下同欲者胜,以虞待不虞者胜,将能而君不御者胜。此五者,知胜之道也。

11、故曰:知彼知己者,百战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,不知彼,不知己,每战必殆。

12、译文:

13、孙子说:大凡用兵的原则,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,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;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,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;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,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。

14、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,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;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,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。因此,百战百胜,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,不交战而使敌屈服,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。

15、因而,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,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,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,最下等的是攻城。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(办法)。为了攻城,修造望楼车、车,准备各种攻城器械,三个月才能完成;堆积攻城的土丘,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。

16、这时,将帅们已焦躁忿怒异常了,驱赶着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城,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不能攻下,这便是攻城的灾害啊!

17、因此,善于用兵的人,使敌军屈服而不用野战交兵的办法,夺取敌城不用蚁附攻城的办法,消灭敌国而不采用长久用兵的办法。一定本着不诉诸兵刃就使敌完整地屈服的原则争横天下,做到军队不受挫而胜利可全得,这便是谋攻的原则。

18、根据用兵规律,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,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,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,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,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,不如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。小股兵力如果顽固硬拼,就会被强大的对方俘获。

19、将帅,是国君的辅佐。辅佐得周密,国家就强盛;辅佐有疏漏,国家必然衰弱。

20、君主对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个方面: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他们前进,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他们后退,这叫束缚、羁縻军队;不懂军中事务却干涉军中行政管理,那么,军士就会迷惑。

21、不知军中权谋之变而参与军队指挥,那么将士就会疑虑。如果三军将士既迷惑又疑虑,诸侯乘机起而攻之的灾难就到来了。这就叫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。

22、预测胜负有五条: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,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,胜;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,胜;上下一心,同仇敌忾的,胜 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,胜 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,胜。这五条就是预知胜负的途径。

23、因此,可以说: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,百战不败;不了解对方而了解自己的,胜负各半;不了解对方,也不了解自己的,每战必败。

24、

25、扩展资料:

26、注释

27、全国:全,完整、完全,这里作动词,指完全地占有。全国:指完整地占有别国的领土。

28、全军:军,春秋时期的军队编制,每军为12500人。旅: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,每旅为500人

29、卒: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,每旅为100人。伍: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,每伍5人。

30、上兵伐谋:上,上等最好的。兵,指用兵方法。伐,攻击。谋,计谋。修橹:修,建造。橹,一种用藤草制成的大盾牌;一种用桃木制成四周用牛皮遮蔽的大型攻城战车。

31、蚁附:蚁,蚂蚁。附,依附。久:这里指旷日持久的战争。必以全争于天下:这里指的是对敌国的全国、全军、全旅、全卒、全伍的胜利。顿,通“钝”,疲惫、挫折。

32、谋攻:用计谋进行攻伐。十则围之:十,这里指的是十倍。围,包围。倍则分之:分,分开。少则能逃之:少,指我方兵力的数量比敌军少。

33、小敌之坚:坚,坚固,引申为硬拼。大敌之擒:战争中兵力强大的一方。国之辅:国,这里指国君。縻军:縻,羁縻。指束缚军队的行动。

34、三军之政:三军,指我国古代作战设置的上、中、下或左、中、右三军,亦可泛指军队。政,是指政务。惑,困惑。

35、识众寡之用:识,了解。众多。寡,寡少。识众寡之用,了解用众多的兵力或者用人数少的兵力的各种战法。上下同欲:君主或统帅和下级军官有相同的欲望。

36、虞:料想,这里引申为牵制,掣肘。知胜之道:能预测胜利的方法。殆:危险。

(19046)

猜你喜欢

联系我们

400-800-8888

在线咨询: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admin@686ak.cn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